谈到糖尿病,很多人都把不能吃糖联系在一起,
但是最近几年,我国出现了很多无糖饮料。
而且也有很多明星吃无糖食品“抗糖”、“戒糖”减肥,
很多人说商家是打着无糖的幌子,在收智商税。
那么糖尿病人能喝无糖饮料吗?无糖食品能减肥吗?
第一次我喝某某无糖饮料的时候,
感觉也是有点甜甜的,
为什么说是“无糖”却是甜的呢?
其实,这是饮料中使用了代糖,
代糖就是一种甜味剂,
常见的代糖有阿斯巴甜,安赛蜜,庶糖素(三氯庶糖)等,
以阿斯巴甜为例,1克约有4千卡路里能量,
而一般成年人日常所需热量是2000~3000千卡,
简单理解,直接上对比:
某饮料所有能量只含1克阿斯巴甜能量,
单喝约500瓶饮料能量才超过日常能量所需。
既然有代糖,那为什么还称无糖呢?
因为根据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文件,
每100ml的液体饮料,不超过0.5g,都能称为无糖饮料。
而普通的汽水饮料,330ml就含有10多克的碳水化合物,
以最高的0.5克无糖含量可能做个对比,
你喝6瓶无糖饮料,才能抵得过1瓶“快乐肥宅水”的糖份。
无糖饮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得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那为什么这么低的量还这么甜呢?
因为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葡萄糖的260倍左右,
就好比,我去你家吃一汤匙饭,我用的是这个,
你说饱不饱,甜不甜?
对于无糖食品,也是类似的。
但是能量来源,除了碳水化合物,还有脂肪与蛋白质。
无糖食品不等于无能量食品。
每100g的固体食品,少于17千焦能量,
就可以标注了“无能量”,表示极低能量的食品了。
无糖、无能量食品,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有配料表的正规商品之上,
你去喝个珍珠奶茶什么的,人家说0能量你就信,
只能说明你很单纯,连个配料表都没的,现场现配的,
长胖你可不能“硬赖”:无糖食品是智商税啊。
你得学会识别!
所以从这一点原理上来说,
无糖饮料糖尿病病人是可以喝的,
无能量食品可以用来辅助减肥的。
但是你不能只吃喝这些减肥的啊,
营养单一,这些食品只是在无糖与无能量做得极端一点,
让一些糖尿病或者注重体重管理的人群嘴馋时,
能有一样食物解馋而已。
在补充营养素的前提下,无糖食物为增加饱腹感,
作为辅助未尝不可。
可能有些人会说,虽然甜味剂量少但够甜,
会影响味觉影响神经,让你感觉更加想吃东西。
代糖又没有成瘾性,真正导致你想吃东西的,
还是因为体内缺乏能量,缺乏葡萄糖,
这点不能让甜味剂背黑锅,自己补充点能量食物就好,
怎么吃,多与少你自己能控制。
除非无糖食物的配方,让你觉得好好吃,好好喝哦,
这点是你自制力不够,还是怪自己,换食物吧。
也有人可能有些看了一些文章会说,
无糖饮料虽然不含糖,但是它的甜味剂会致癌。
这里插一段故事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
当时有研究者长期喂食大鼠,吃高浓度的代糖,
结果说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,加拿大因此禁止代糖的使用;
在美国,含代糖的产品必须贴上警告标签,
说明代糖会在实验动物身上致癌。
后来不久,科学家们又拿猴子做实验,
发现并不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,因为大鼠这种啮齿动物尿液渗透压高,
可促进含磷钙晶体的沉淀,对膀胱上皮的浅层有细胞毒性,
但这种机制不适用于灵长类动物,因为尿液渗透压不一样,
不会形成磷钙盐沉积,美国很快就将甜味剂踢出致癌物目录。
虽然这几十年,陆续有科学家做统计研究,
想证明甜味剂会致癌相关,但是都没有具体的证据。
可能有人又会杠了,不会致癌你就多吃点。
如果非要抛开剂量谈毒性,耍这个流氓当然可以,
天天喝几瓶无糖可乐,就算甜味剂不超标,其他辅料也可能超标。
我们不带这样的,至少现在证明,无糖饮料会比含糖饮料稍健康一点。
给糖尿病病人留点解馋的“活路”。
也有一些研究说,服用阿斯巴甜会影响肥胖人群的糖耐量,
但这里存在非常大的争议,而且大部分还是在动物试验阶段。
代糖,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调味剂,
把调味剂当作日常食物对待,
不管有糖无糖都是一个危险行为,
况且生活不只有甜味,还有酸苦辣。
好了,喜欢本内容的,可以关注,评论与转发,
感谢支持科普作者,咱们下期见。
参考资料:
1,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: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(gb28050-2011)。
2, anton sd, martin ck, han h, et al. effects of stevia, aspartame, and sucrose on food intake, satiety, and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levels. appetite. 2010;55(1):37-43. doi:10.1016/j.appet.2010.03.009
3, cohen sm, anderson ta, de oliveira lm, arnold ll. tumorigenicity of sodium ascorbate in male rats. cancer res. 1998;58(12):2557-2561.
4, weihrauch mr, diehl v. artificial sweeteners--do they bear a carcinogenic risk?. ann oncol. 2004;15(10):1460-1465. doi:10.1093/annonc/mdh256
5, dinicolantonio jj, o'keefe jh, wilson wl. sugar addiction: is it real? a narrative review. br j sports med. 2018;52(14):910-913. doi:10.1136/bjsports-2017-097971
http://www.flyermo.cn/mvimg/img/11723.html
标签: